溯老兵记忆,传红色精神
7月中旬,我和团队的小伙伴在阿拉尔市开展了为期十六天的三下乡活动。这次三下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体验。在上大学之前,我们的课程大多被局限在教学楼内,实验室里,操场内……很少去学校之外的地方。而三下乡活动打破了场地的约束,让我们能够在小区中,乡土间,田地里,博物馆内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要将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与现实相结合。三下乡正是让我们走向现实的过程。在采访的十多位老兵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士友爷爷。
在新苑社区的的大厅里,我们偶遇到了来办理务的赵士友爷爷。爷爷得知我们想要来采访他,十分热情的带我们去了他的家。赵爷爷的家里摆了许多画作与奖状。通过采访我们得知,赵爷爷是许多书画协会的会员,获得过很多重要的绘画类奖状。见其画如见其面,赵爷爷像他的画一样,自有一番风骨。
随着访谈的深入,我们对赵爷爷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原来现在世界闻名的“独库公路”,是赵爷爷那辈人,一点一点用人力修出来、用火药炸出来的。赵爷爷烧过窑,抗过炮,打过砖坯,还建过地窝子。
在退伍之后,赵爷爷依旧发挥着军人本色,将自己从小的爱好--绘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可不简单。在这个“躺平”与“摆烂”充斥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赵爷爷一样有“冰冻三尺”的毅力呢?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因为“三分钟热度”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和赵爷爷一对比,我感到有些羞愧。翻阅赵爷爷的作品集,里面有旧时的地窝子和战炮,有开荒时的大漠风貌,有如今秀丽的新疆山水……在赵爷爷的画作里,我看到了那些艰苦的军旅岁月,更看到了新疆一步步发展为如今繁盛模样的历程。
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赵爷爷将他的军旅生涯话家常般的向我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像一杯美酒,愈发醇厚。
都说乱世出英雄,可和平年代的那些付出也不能被遗忘。国家建设时期,是他们背井离乡,不惧牺牲,冲在祖国建设生产的第一线。创城发展时期,是他们各处奔走,化解矛盾,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一位位老兵在军旅生涯中熠熠生辉,在退伍后更是将这份光与热发散到了社会各界。
在实践中,我也慢慢明白了这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希望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我们希望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我们希望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传颂。每多一个人知道,就会多一份改变。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在未来的某一刻,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红色思想的浸润,会让青年更加奋发向上,会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会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何其有幸,能够为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末之力。老兵不老,精神永存。
上一篇:时光依存 红色不老
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