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途有声,渝途同行
【河南工业大学 刘润梓 】
纸上法言终觉浅,躬行无声见真章。在当今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聋人群体的法律需求日益受到关注,但沟通鸿沟与专业服务缺失仍是亟需突破的瓶颈。
为推动全民知法守法建设,让听障人士尽快与现代社会接轨,7月8日至11日,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豫途有声"实践团队赴重庆华代律师事务所,拜访了"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的唐帅,随后来到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进行调研,与全国首个"法律+手语"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师生,共同探讨聋人法律服务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唐帅对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认为,当前聋人寻求法律服务的最大障碍仍是沟通问题,聋人案件出现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就是沟通困难。一方面,相较于国家标准通用手语,聋人群体更为惯用的依旧是地方手语,然而司法案件对手语翻译配置的要求标准较为严格;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聋人与司法机关进行交流时,仅能借助手语翻译人员作为媒介,时常出现不良人员借此进行敲诈的情况,这对于维护案件的公平正义存在不利影响。当团队探讨正在介入的聋人"黑户"案件以及聋人家暴帮扶面临的困境时,唐帅凭借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制度瓶颈与跨部门协作的必要性。他强调,解决聋人"黑户"问题,需在现行制度框架内,探寻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协同"特事特办"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家暴等复杂案件,则要构建全方位的援助模式。随后,唐帅结合实际案例,深度剖析了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深层障碍以及跨部门协同的紧迫性。聋人"黑户"问题常因早期沟通不畅、证明文件缺失或流程繁杂导致无法落户,需要基层部门对聋人群体的特殊需求有更充分的认知和更强的执行力。对于更为隐蔽且复杂的聋人家暴案件,受害者求助困难、证据固定困难、心理干预困难等问题,必须构建"法律维权+心理疏导+紧急庇护+社会支持"的全方位援助模式。则需要法律援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聋人社区紧密协作,方能有效打破沉默,为受害者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拥有全国首个"法律+手语"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双方围绕手语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展开讨论。实验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其独特的培养体系一一扎实的法学专业教育、系统的手语技能训练、手语普法视频的拍摄宣传以及深入聋人社区的长期实践。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实践导向,为破解当前手语法律人才极度短缺的困境提供了可复制范本。
"豫途有声"团队分享了其在郑州联合聋人协会、特殊教育学院开展普法宣传和个案援助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了在处理复杂案件时专业人才支持不足的问题。而要持续推动解决此类问题,则需要学校、学生、律所和聋协等多方形成合力。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延续合作、相互借鉴。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跨越万里的交流,更是对聋人法律服务路径的一次深度探寻与反思。若要打破聋人群体面临的法律沉默之墙,既需要更多像唐帅这样的先驱者勇毅前行、点燃希望之火,更需要如西政实验班一般具备体系化、规模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坚实支撑。
"聋人除了听不到,什么都可以做得到。"这不仅是"豫途有声"团队重庆之行的动力,更是所有致力于聋人权益保障者共同的行动号角。团队代表表示,将持续深化实践,积极推动后续合作,共同编织一张更为坚实、完善的聋人法律服务之网。
豫途有声 刘润梓
上一篇:社会实践:走出课堂的成长必修课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