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青年各返家乡,携手共进同谋发展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8月6日讯】(通讯员:刘晓金 朱闻汐 姚星逸)2023年的夏天,东南大学青的成员们为了探寻家乡发展的现状,回到各自的家乡——辽宁和宁夏,了解真实的情况。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银川,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历史上是“ 丝绸之路”的要道,素有“ 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位于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丘陵沟壑林立,地形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宁夏地处黄河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东南大学青年返乡小队的成员通过对比和比较发现,辽宁和宁夏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实际的调研,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 工业上的发展。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发展区,在工业发展已十分完善。而宁夏在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大力发展了新能源与装备制造等相关的轻工业。无论是从土地还是劳动力方面来看,二者在工业方面的发展都很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优势也令两省的发展有了弊端,放慢了两省的经济发展速度。
第二, 农业的发展。
辽宁的耕地广阔,农业从业人口基数大,所以粮食产量十分可观。新时代,辽宁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播种面积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升科技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畜禽、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水平,着力打造精品渔业,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完善特色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同时培育壮大产业新业态,在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全力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而宁夏利用好了黄河流过的有利条件,建设了良好的灌溉设施。同时,宁夏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生态类型多样,北部引黄灌区具备发展高端农业条件,中部干旱带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的适宜区,而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起,宁夏就着手筛选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予以重点支持,逐渐形成促农增收带动力强、受惠面广的优质粮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1+4”的特色优势产业,走出“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二者在农业上的发展都可圈可点,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道路。
第三, 生态上的发展。
辽宁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同时,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讲究发展品位,保持发展定力,扎扎实实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实施绿满辽宁、水润辽宁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越来越多。以辽宁省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莲花湖湿地包括亚洲第一大人工湿地功能区部分,每年可减少有机污染物500吨,基本实现市区污水对辽河的零排放。2010年,铁岭新城作为解决低碳、环保等问题的范例城市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地球馆展出,深刻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而宁夏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全境全域治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战略支点,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为战略举措,以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战略抓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湿地,是黄河之肾。总面积近30万亩、被称为“鸟岛”的青铜峡黄河库区湿地,多年前,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土地权属不清,一度人为登岛侵占、围湖造田、乱捕乱采等问题严重。治理生态顽疾,需要铁的担当。人类活动点位全面清理整治、推进“退耕还湿”治理……如今,湿地“失而复得”,候鸟迁徙期,库区鸟类可达数十万只,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修复。两省对生态的保护都很积极,两省生态建设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对于生态和农业方面的调研,我们的队员分别来到了总书记曾经考察过的辽宁省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和宁夏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
我们紧跟总书记的脚步,探寻家乡生态发展的实况。走在沿河小路上,耳边是声声鸟语,眼前是粼粼波光,垂柳依依。我们的队员有幸地采访到两位公园的工作人员。
首先是一位环卫工人:
Q1:您对现在的东湖森林公园环境有什么看法?
A1:环境是真好。但是我们当保洁的在这里工作了七年,活儿是挺辛苦的,但是万一活干不好,这游客会投诉,领导更不用提。但是看到公园这么干净,心情是真好。天也蓝,树也多。
(从公园眺望锦州云飞大桥)
Q2:与前些年相比,环境有什么变化?
A2:早些年树没多点儿,地也都是土路,天也灰蒙蒙的。现在,树也多了,天也蓝了,水也清了,都有游泳的了。
Q3:您对锦州整体生态环境有什么看法?
A3:天特别特别蓝,街道路面啥的也都特别干净。锦州这城市是真挺好,今天上午还全省召开文艺舞会。
(锦州路边)
另一位工作人员:
Q1:您好,请问您能描述下公园近几年和它十年前的变化吗?
A1:变化可就大了。十年前,我们这边绿化也不好,树也栽的不多;河道也不干净,有不少垃圾,还泛着臭味。现在改完之后,能看到我们这树也多了也绿了,环境也整洁了。尤其是去年我们总书记一来我们这之后,我们这名声更大了。游客比以前多多了。
(公园今昔对比)
Q2:您觉得目前公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呢?
A2:改进的话现在环境算是不错的了。主要是增加些便民服务设施,让我们市民有更多休闲场所,凳子啥的再多些。
Q3:您认为锦州最近几年整体的生态环境怎么样呢?
A3:咱们锦州这几年环境比以前强多了。尤其是咱们领导把这个城市改造的好啊,环境好多了啊,卫生也好多了。游客也比以前要多很多。比如说我们公园,就多了一些外地口音的游客。
从曾经的“烂树林子”到如今的水色氤氲、欧鹭翔集的“母亲河”,东湖森林公园的故事,是新时代的生态故事,也是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的故事。
我们的队员也来到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经过实地考察,园区内最大的亮点就是26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这里不仅种水稻,还在四周开挖沟槽养殖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并利用水泵将水产养殖的尾水抽到稻田里灌溉,经水稻吸收净化后的水源再回到养殖池养殖鱼虾,实现了闭合式循环利用。
登上观景台俯瞰四周,惟妙惟肖的稻田画是园区的一大看点。园区在2600亩稻田的基础上,利用彩色的禾苗在稻田上绘制出各式各样的稻田画,并配合建设了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等基础设施。美丽的稻渔空间带火了乡村,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极具创意的稻田画)
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特色农产品)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辽宁和宁夏的调研和总结,接下来的时间里,东南大学青年返乡小队将继续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发掘家乡建设的新道路,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返乡小队 责任编辑:刘晓金
下一篇:至善阳江行,寻梦初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