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探星火 追觅赤子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罗媛】7月4日至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红宇传薪”实践团、河南工业大学“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以及武汉学院青马班“青春砥行”实践团齐聚红安,共同展开了一场主题为“红安探星火,追觅赤子情”的联合调研活动。
红安县,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此次三校实践团队的联合调研,既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与致敬,也是对红色基因的弘扬与传承。三支实践团队结合各自不同的调研重心进行分工,在分头行动时保持信息及时共享、观点深度交流,在共同活动时高效沟通、通力协作,使本次调研活动形成“大合力”,达到“好效果”。
图1:“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与“青春砥行”实践团合影
图2:讲解员杨章贤向“红宇传薪”实践团讲解黄麻起义
图3:“青春砥行”实践团在黄麻起义纪念园走访调研
7月5日,三校实践团首先来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展开调研。董必武纪念馆馆长夏红梅、优秀讲解员杨章贤等工作人员接受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践团的采访,讲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建设历程,再现了红安革命历史时期的光辉峥嵘岁月,也向三校展示了纪念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首年具有的深刻调研意义。采访过后,三校实践团在场馆内走访了近八十名游客,深入了解他们对场馆展陈建设和讲解内容等方面的感受,总结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的优势。
图4:“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成员瞻仰李先念为董必武的题词
图5:“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成员品读董必武生平经历
图6:“青春砥行”实践团向党宣誓
7月6日,三校实践团一同参访了民主街24号董必武先生的故居,探究这位共和国元勋的生平事迹和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居所内详细梳理了董老从青年时期到成年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并选取抢谷风潮、弃试还乡等典型事迹配以图文呈现,凸显出董必武先生为国尽心、为民尽力的一生。细细品读董必武同志的光辉往事,三校学子与其“清贫自守、朴诚相传”的训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序章有了更清晰的架构认知。实地调研过后,河南工业大学实践团积极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记录心得体会,在以“民生福祉”为主题的强国复兴答卷上倾注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
图7:“红宇传薪”实践团与“青春砥行”实践
图8:当地人向“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成员介绍红色景区概况
图9:“红宇传薪”实践团与“红安永红,家国永安”实践团交流实践心得
图10:“红宇传薪”实践团与“青春砥行”实践团交流实践心得
7月7日,三校实践团共同前往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开展了参观走访调研活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通过走访当地的居民朋友们更多的了解到了当地的特色风俗和历史文化。武汉学院实践团队成员王敏倩同学通过采访得知,商户方爱红是土生土长的七里坪人,随着“红色旅游”兴起,她辞去以前的工作,在自家门口卖起土特产。自家种植的红皮花生和红安苕很受游客青睐。方爱红介绍,红安苕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在战争岁月,它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人们把苕用作军粮献给红军,自己宁可挨饿。三校实践团队在参观革命遗址之后,共同开展了一次心得分享会,互相交流自己对“红安早期工人运动”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切真实地感悟当地的红色革命文化。
此次三所高校的暑期联合实地调研红安县红色革命文化之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三校实践团收获了知识,汲取了力量,深刻领悟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相信此次调研的成果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贡献力量。【红宇传薪团队+马冰雨】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